为什么要去做产品定价?
“老板,苹果多少一斤?”
“10元一斤”
“昨天不才5元一斤吗?”
“猪肉涨价了”
“猪肉涨价跟你卖苹果有什么关系啊?”
“我想吃猪肉了”
这个故事看起来很荒谬,却又合乎情理。我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,既是消费者,又是商家;如果你对财务不敏感的话,你售出的产品是5元一斤,赚2元一斤,原来在猪肉卖10元一斤的前提下,你每卖5斤苹果,就可以去买1斤猪肉,但是现在猪肉涨到20元一斤的话,你的苹果还是5元一斤赚2元,那么你需要卖10斤苹果才能买1斤猪肉。通货膨胀/通货紧缩对上下游的账面影响,就是这么简单。
你是一个老板请来的运营,如果上游的原材料(企业需要购入的成本)涨价了,你的产品卖价不变,利润不变,那么反映到公司的账面利润,就是呈下降趋势了,不会算账的话,哪天公司关门了你还一脸懵逼。
如何去算账定出合理的价格?
- 挣钱了还是亏欠了,不算账不知道;挣钱是在哪里挣的?谁出力最多?要怎么奖赏?亏钱是在哪里亏了?要怎么调整?要理顺哪些环节?你不算账,两眼一抹黑,全凭感觉去猜。
- 压货怎么压,给你100W,你压十个产品,每个产品能压10W,但假设你有100种产品呢?每个产品只能压1W,你搞批发的,1W的货值你能压几个货?如果是200种产品呢?你怎么压货?那这里你就要计算你每个产品的月销量 了,不然你压不准的。
- 明面的会计成本算出来你是挣钱的,但是实际上呢?你的总计成本是要>你的账面会计成本的,你隐性支出没算出来,糊涂人算糊涂账,过糊涂日子,反正一天天的也就过去了,最后到年底,没钱。
- 你的新品市场定价怎么计算?别人卖1元你就拍脑袋卖0.99?也是要算账的。明面上看着一个产品8元成本能卖10元,利润是20%,可是你仔细一算账,才发现,连可怜的10%都不知道,仰天胸闷长啸,低头扼腕叹息。
- 你的人工成本怎么去管控?哪些人是可以替代的?哪些人是不需要存在的,哪些人是磨洋工严重拉低单位时间生产价值的?你不去算账也不知道,一眼扫去好像人人都在努力勤奋工作,可是一天天下来项目进展速度也就比蜗牛快那么一丢丢。
不算账的人,你甚至连每天工作的动力都没有,只知道一股死劲的蛮拼,不知道自己的亏损状态要去怎么调整;不知道自己的盈利收支平衡点在哪;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时间规划进度会在哪个阶段达成哪个成就,什么都不知道,只知道天天给自己打鸡血,天天给自己打气加油,可时间久了,没有目标达成的成就感,没有前进路上的参照物,没有阶段性的目标。
一口气憋着不松口,哪天就会猝然倒地,哪里跌倒就哪里躺下,长眠不起;一口气松下来之后,瞬间心如死灰,毫无斗志,一泻千里。
如何合理的设置价格陷阱?
阶梯售价,阿里的产品标价跟淘宝不同,有阶梯售价的,大家都知道。
但是怎么设置这个阶梯售价呢?这里面有几个流派,大家对号入座,看自己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,就选择怎么样的方式。
第一种:起定量很小,价格段相隔数量很小
比如你一个东西可以出售的底价是10元,那么你的阶梯售价就是 2个≤10.3元,5个≤10.2元,10个≤10元。
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你可以网罗很多的小客户,甚至是贪图便宜从淘宝C端跑过来淘货的终端使用客户,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你的店铺成交率,让你的店铺各项数据一片飘红。
但坏处也很多,这时你会因为你的价格段相隔数量很小而埋下祸根:
①你的客户粘性程度不强,重复购买率不高,客单价低下。稍微拿多一点数量的客户就会跑来跟你砍价。C端客户用了B端低廉的价格来买了你的货物,却要享受C端的服务,动不动就给你各种售后问题,让你疲于应付。
②你的仓储物流要是建设得不好的话,这些C端客户还经常是在你店里100种产品就买了50种,到时肯定有错发漏发,还又要给他补寄,摊下来你的人工成本,补寄快递成本,你在这些琐碎事情上面耗费的时间成本,远不是你单个产品那点微薄的B端利润能补回来的。
③长远的坏处就是,你将没有忠实客户,很少会有店家敢进你的产品去销售,因为你自己把价格做死了,他们进你的货去进行二次售卖赚不到钱,那他们为什么要进你的货?
此种方法非常适用于标准品的红海行业,反正大家都在打价格战,都是杀得头破血流,都是在抢市场上那为数不多的蛋糕,可以毫无顾忌毫无底线的拼个你死我活。
第二种:起定量很低(或很高)销售价格很高。
按上面的例子,你的产品可出售底价为10元,一般在淘宝天猫C端该产品零售价格为18.8元,那么你的阶梯售价设置为2个≤18.8元,50个≤18.7元,1000个≤18.6元。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你的产品利润很高,跟客户谈判时会有足够的让步空间。并且你的产品成本不透明,终端客户无法从表层数据去知道你的产品成本。
缺点也很明显,你的店铺数据会很低迷,除非用网销宝硬砸推广,不然你的店铺在品牌知名度没起来之前,啧啧啧,那数据,不要太酸爽。
这种手法一般多见于品牌操控,或者是带有发明性质的新型产品。对应的你也要付出很多,比如终端零售价格管控(这里就对企业的控价手法和制度有严格要求了,火候不到位的话,估计控价体系没建立起来,就先让自己内部深陷线上线下互掐,大代理跟小分销客互怼的混乱局面),品牌体系构建等等。
第三种:起定量很小价格很高,起定量很高价格很低。
按上面的例子,你的产品可出售底价为10元,一般在淘宝天猫C端该产品零售价格为18.8元,那么你的阶梯售价就设置为2个≤16.8元,50个≤11元,90000000个≤8元(注意,在标价中,阶梯三档价格,相邻的两个价格差距不要超过一倍,不然会被阿里判罚虚假标价从而轻者下架,重者扣分)。
这样设置的好处就是大中小全吃,淘宝过来的C端客户过来了能满足他,比零售价低了2元呢,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贪便宜的原始动机。
中端客户满足了,50个数量以上11元,客户再量大一点找你还价,你还有1元的利润可以跟他周旋,最后选择一个合理的价格成交。
至于为什么要在最后面一个阶梯价格标一个8元?那还是基于客户贪便宜的心理。没有最便宜,只有更便宜。阿里在产品搜索结果页面显示的价格就是你标的最便宜的8元,而不是你标的最高的16.8元。
这一种标价方式算是相对上面两种来说折中的办法,当然这种操作模式也有弊端,很明显的一条就是你标了那么低的底价,可是却几乎没人能拿的到那个价格,给客户一种被你戏耍了的感觉。被人贴上“商无信则不立”的标签就得不偿失了。这条操作手法还有其他的一些弊端,常规是不会发生的情况,但是一旦发生了会很难收拾,在此处不做讨论。
第四种:价格仅会员可见
这一种标价方式,是很考技术和布局的方式,一般的人火候掌握不好,对店铺有害无益。
好处是价格保护好,对代理经销商的利润管控有益,终端散客即使找到阿里这个产品源头来,也无法看到该产品的实际批发价格,需要通过申请授权才能看到价格。
但是这种价格设置也存在几个劣势:
1、客户申请看价格未能及时批复,浪费及时跟客户沟通的机会成本。
2、客户申请看价格,却由于自己不会操作,一直没去审批(我真见过蛮多企业的店铺一大串会员申请没去审批的)。
3、给客户无形中添加了一套成交阻碍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阿里巴巴商学院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020zxd.com/598.shtml